倒在最后一刻的,是对手的封盖,也是中国男篮低迷的近况。每个人都看得出来:郭士强正站在一条细如刀锋的钢丝上,左手是大赛窗口期的机会,右手却攥着一颗还没捂热的全新人心脏。
中国男篮与荷兰队,两场热身赛,一胜一负。第一场的胜利并不舒畅,事实上,场馆内的气氛始终悬挂着一种提心吊胆的紧张。王俊杰成为那一夜唯一勉强能让人短暂安下心来的名字,每当他在场上组织进攻,队友们仿佛才有了一丝呼吸的空间。但可能只有坐在场边的郭士强明白,这一场的“僵硬胜利”像极了病人勉强搬动的手指——远远谈不上自如,只是让外界看着不至绝望。
第二场比赛从就是预谋好的惊喜——中国队上半场一度领先16分。球迷的欢呼声几乎压过了解说,却没人预料到后半场,一切会土崩瓦解。第三节荷兰队忽然切换了防守强度——那种压迫感像是把一群初出茅庐的青年困在了黑暗房间里。他们慌了脚,传球开始出现莫名出界,甚至站在外线时手都在发抖。短短十分钟,中国队便丢掉12分优势。最后一节的换人像把一颗仍捏在手心里的骰子扔进迷雾,结果没变,比分,一直追不上。
我脑海里一直浮现出廖三宁被吹第五次犯规的一刻。他略显木然地走下场,没有砸毛巾,也没有叹气,就只是低着头走得很慢。我猜,他当时很想解释什么,但最后忍住了。徐昕呢,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,看得出他有点紧张,几次无谓失误后,甚至不敢抬头看板凳席。尤其在关键时刻,这批年轻人的慌乱就像潮水,一层层把战术布置冲刷成空谈。
郭士强的意图其实挺明显——他想利用热身赛的每一分每一秒,把这辆还在颤巍巍滑行的“新车”逐步调成能上正赛的利器。刘金雨、徐昕、廖三宁……给机会没错,可问题是,控球失误、终结无力、临场慌乱,这些最基本的小毛病要是解决不了,别说亚洲杯遇强敌,就是和荷兰队打,最后几分钟都扛不住。
最棘手的,莫过于后卫线。赵睿哪怕大跨步冲上场,状态却始终沉在谷底,他的眼神不再锐利,更多时候是一种迷茫和自询。有人说是伤病后遗症,只是恢复慢——可集训时间有限,等不起。如果赵睿找不回火力,胡明轩、徐杰的轮转又软成一摊泥,郭士强手里的控卫牌,将直接变成风险炸弹。对比之下,廖三宁虽有拼劲儿,但终归经验尚浅,强行顶上也只是“勉强扛着打”。“扛”只是暂时的坚持,如果始终没等来转机呢?没人敢给出答案。
内线同样现出隐忧。胡金秋、余嘉豪两个人撑起的大梁,远远禁不起激烈对抗之后的疲软。更关键的是,杨瀚森的归队遥遥无期,给这块短板上了无形枷锁。每场比赛只要对手一提速,中国队的护筐顷刻变为纸糊。这不是杞人忧天,第三节跌幅已是最实在的警示。或许此时,胡金秋自己也有过短暂的怀疑——他能支撑到何时?
有人质疑:为什么要用这么多新人?为什么不稳扎稳打?可郭士强其实没得选,他需要在有限时间内赌出一份可能性。作为旁观者,我更愿用“阵痛”代替“失望”来形容这两场比赛。试想,如果沦为温水煮青蛙,才是真的毁人。
值得玩味的是,每次关键回合,主场的气氛都会短暂凉下来。不用看数据也能感受到那种窒息——球迷屏住呼吸,球场只剩下皮鞋摩地、篮球击板。“到底该不该继续让新人顶上?”“赵睿什么时候能复活?”“这个后卫线,还有没有救?”每个球迷、解说、教练,彼此心中的问号像火柴,随时可能点燃争议的大合唱。
细节里,其实藏着最大的不确定。比如王俊杰那记最后时刻的绝平三分,球还未离手,队友们背影齐刷刷紧绷,但就在一片希望里,对手的盖帽如定海神针,将夜色与努力一并钉死。那一刻,电视屏幕里悬得只剩下尴尬和质疑。但我能想象,他的心跳哪怕在镜头之外,也只会略作停顿,然后黯然恢复原速。
郭士强赛后低声复盘:“机会,肯定还是要给所有人。”他话音很轻,但窗外静默的走廊,却仿佛回响出一片无可奈何的回音。对于还剩的四场热身赛,这支球队到底是继续踩着钢丝试错,还是最后索性压宝老将?没人说得清。
所有表面的复苏,都始于最隐秘的疼痛。中国男篮的答案,大概只会在接下来的夜里,一点点被新的疼痛、失败和试炼逼出来。也许最后的结局依然是一记盖帽,也许,有人会在压力中突然找到破局的钥匙。
你认为郭士强的这场“豪赌”,能否真的换来一批敢打敢拼、顶得住大场面的生力军?又或者,这只是我们又一次不得已的青春练习?球迷心中的那个,恐怕远比赛场上的比分更难逆转。
网上炒股,专业在线股票配资交易平台,配资门户网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