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冷战后美国的等待落空:中国十五年未走战争老路的背后
北京的冬天,风从西北刮来,带着干燥的沙尘。2008年的某个傍晚,我在外交学院旁的小茶馆里听到一位退休教授讲起他早年的经历。他说自己曾在联合国维和任务中待过半年,那是九十年代初波黑局势最紧张的时候。那时,中国派出的工兵部队修桥铺路,不问政治,只求让村镇恢复通行。“我们不是去打仗,是去收拾残局。”他说完抿了一口凉茶,眼神像是穿过了二十年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地方。
这类故事,在西方战略界却很难找到共鸣。自冷战结束,美国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:任何有潜力挑战其地位的大国,都要么被拖进军备竞赛,要么陷入对外战争消耗。这套剧本,他们在苏联身上看得清清楚楚——不断扩充军力、投入全球对抗,最终经济枯竭。但当中国进入高速发展期,这出戏迟迟没能开场,让五角大楼的人颇为不安。
翻查一本旧版《世界近代史》,能看到英国、法国、日本这些国家崛起时几乎都伴随海外冲突:英国靠殖民地攫取资源,美国十九世纪通过美墨战争吞下大片土地,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接连发动甲午与日俄之战。这些模式被他们总结成“大国崛起必有战争”的铁律。中国的发展路径显然另辟蹊径——依托庞大的内需市场和完整产业链,用内部循环驱动增长,而非掠夺海外来解决问题。一位曾参与“一带一路”规划的人私下说过一句:“我们修的是铁路,不是炮台。”
我记得2015年春天,在云南德宏州一个小镇上等车时,看见墙上贴着一张泛黄海报,上面写着“和平发展,共建未来”,字迹已经模糊。据当地老人讲,这句口号最早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挂出来了,每逢集市都会有人用喇叭喊上一遍。在这样的语境里长大的孩子,很难把“强大”与“开战”划等号,更习惯把力量理解为建设桥梁、修水渠或引进机器设备。
而美国媒体则常常预测南海或台海会成为引爆点,每隔几年就刊登所谓专家分析,说擦枪走火不可避免。但现实却一次次让他们失望——南海局势保持可控,中美虽有摩擦,却仍在多边场合保持沟通;台湾问题上,北京反复强调和平统一努力,不给挑衅者借口。有学者在九十年代末的一篇文章里提到,中国历史上的百姓普遍厌战,这种心理延续至今影响决策层,“因为他们知道,一旦开打,就不是地图上的红蓝箭头,而是家门前断粮断水”。
这种选择,也许正因二十世纪中国付出的巨大牺牲才格外坚定。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,无数家庭失去了亲人,老屋院墙还留着弹痕。我母亲小时候住的胡同,据她回忆,有一年谷雨夜突然传来枪声,全村人躲进窑洞直到天亮才敢出来。这些记忆渗透进民族心理,使得和平不仅是一句外交辞令,而是一种生活底色。相比之下,那些远离本土战火的大国,对战争残酷往往缺乏切肤之痛,于是更容易将军事作为优先选项去推动利益扩张。
美国一直等待中国踏入它熟悉的轨道,但十五年来,他们看到的是另一幅画面:港口繁忙、铁路延伸至荒漠深处、新能源厂房拔地而起。而且这种画面并没有给他们想要的破绽,只让自己的等待变成一种尴尬消耗。有评论员半开玩笑说,美国像是在码头守株待兔,可兔子跑向了田野,并在那里筑巢生息,再也没回来经过码头。
去年夏天,我回乡探望父亲,他正在院子里翻晒旧书。一册发黄的小学生作文簿掉下来,上面写着:“如果我长大了,我要造很多船,把米送到没有饭吃的人那里。”那页纸边缘裂了,但字还认得清。他笑,说这是1979年的事,当时学校刚换新课本,还加了一节叫《我们的朋友遍天下》。
网上炒股,专业在线股票配资交易平台,配资门户网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